今年以来,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。然而,一季度全市农业(种植业)产值同比增长5.8%,农业生产有序推进,春耕春播稳定向好。
这其中,全市供销合作系统扮演着重要角色——不仅充分发挥“市级龙头企业+区县+乡镇+村”四级网络体系优势,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疫情期间春耕农资供应,还在农产品流通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解决的是事关民生的急事大事。
时代的大潮再次将供销社推向前沿,历时两年的“三社”融合发展,让这支为农服务队拥有了非常时期“亮剑”的底气。
“三社”即农民专业合作社、供销社、信用社,它们是服务“三农”、助力新农村建设的三大主体。生产、供销、信用“三位一体”综合改革,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和推动的重大改革举措。
我市“三社”融合发展工作是中央推动“三位一体”改革在重庆的延续和深化,市委、市政府将“三社”融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举措。
近日,本报记者奔赴市内多个“三社”融合发展的基层组织,探访该项工作实施以来的乡村变化——
融进来合起来
发力“最后一公里”
32岁的马泽超,是重庆骄泽蔬菜合作社联合社的负责人。
迄今为止,这家联合社已经在奉节平安乡发展了5800余亩红辣椒,带动1200户农户增收。同样是种辣椒,六七年前马泽超却曾经因为行情不好,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。
变化,源于2017年奉节县开始推行的“三社”融合试点。
奉节供销合作社主任常伦权和团队经过调研,选定了“短平快”的红辣椒产业作为“三社”融合试点的突破口。
在奉节县供销社的牵头下,重庆市骄泽蔬菜合作社联合社成立,有着多年辣椒种植经验的马泽超任负责人。
其实,来找马泽超之前,奉节县供销社负责人已先期前往四川郫县一家豆瓣加工厂,拿到了2000吨鲜辣椒的订单,还与重庆市农信投资公司推出了专门支持合作社创新发展的“供销农合贷”业务。
基地建起来了,辣椒种起来了,奉节县供销社又争取资金,在平安乡天台村新建了近2000平方米的加工厂,这样一来,即使辣椒因天气原因无法及时运输,也可就地烘干制酱,从而降低市场风险。
“过去,由于种种原因,‘三社’各自为政,难以形成合力。”市供销合作社负责人说,我市开展“三社”融合试点,便是要通过组织形态、生产经营、利益联结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科学有效融合,把生产、流通、信用三大要素融合起来,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。
马泽超的故事,只是重庆试点“三社”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。有经验、有技术、有胆量的普通农民在这场改革浪潮中,成为服务农村、农业、农户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发力者与带动者。
渝北大盛镇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,其下设生产合作部、供销合作部、资金互助部,探索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合作社发展高效农业,实现“三社”融合促进“三农”发展。2019年,渝北区12个试点村有群众5801户累计土地入股18501.44亩、资金入股1245.9万元,解决生产合作、供销合作及资金需求。
石柱县中益乡坪坝村综合服务社由中益乡供销社、坪坝村集体和农民共同入股组建,所有村民和建卡贫困户全部入社。该综合服务社成立后,通过“村社共建”已流转土地232.6亩,发展瓜蒌、前胡、羊肚菌、黄连、中蜂等产业,建立了农副产品初加工包装扶贫车间,短短半年时间,为贫困户购销农产品10万余元,解决了89户贫困户就业问题。
记者了解到,由基层供销合作社牵头的改革模式,有效解决了产、供、销脱节的问题。大部分传统农业生产者对市场信息不敏感,容易盲目跟风,哪类农产品卖得好就大量种植,导致“供过于求”卖不出去;也容易因循守旧,不愿意发展有市场潜力的农产品,得不到更大的收益。
“三社”融合发展,强化合作社供销服务,精准捕捉市场信息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发展生产,实现农产品产、供、销一体化,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,大大提升了农业产业效益,也让农村产业更加兴旺。
活起来用起来
破除农村金融“坚冰”
今年年初,荣昌区互民麻竹合作社成为防疫物资重点保障企业,肩负着保障民生物资供应的重任。然而,该合作社却因资金短缺无法提高产量,想贷款又缺乏足值抵押物,急坏了合作社负责人陈忠秀。